日語是發音優美的語言。在語言學上,評價一種語言的發音是否優美,有一個公認的標準,那就是輔音數量和元音數量的比例,比較合適,*好是一比一,比如“さくら”,它的發音是 [s]a[k]u[r]a,一個輔音帶一個元音,正好是一比一,很規范,這樣的語言,發音就好聽。所以,在國際語言學界,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是三個普遍被認為的發音優美的語言。
普通話的b,d,g聲母其實是標準的不送氣清音,與此相對,p,t,k則是標準的送氣清音。可以看出普通話中“爸”與“怕”的區別是靠聲母的送氣與否來區分的,而這與英語、日語等語言形成了顯著區別,它們是靠輔音的清濁(而非送氣與否)來區分意義的。
標準日本語中沒有清音濁化現象(這里要與所謂連濁*現象區分開來)。因為日語中輔音的清濁之分直接影響著語義,在關鍵問題上不可能含糊,那為什么日語初學者總是覺得日語的清音假名在語流中聽起來像濁音假名呢?
原因之一在上面提過了:普通話中沒有濁輔音。限于普通話教學的普及性,即便是家鄉方言中存在有濁音的同學,在沒有學習過語音學知識之前,也只是能感覺到“兩個音是不一樣的”而未必能上升到利用它指導外語學習的程度。我們中國人已經習慣了靠輔音的送氣與否來區分字義,而對于真正的清濁之分則不太敏感,對于這一點,學習法語或俄語的同學應該*為了解。
日語并不靠送氣與否來區分字義。每本日語教材上都明確地寫著日語只分清音假名與濁音假名,但從來沒有說過清音假名是否要送氣。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因為清音假名既可送氣也可不送氣。正如在大部分中國人耳中,濁音不過是一個較為低沉的音一樣,在日本人聽來,送氣與不送氣的假名的區別也不過是一個呼氣多一點,另一個少一點而已。所以日本人說話時哪種方便就發哪種,習慣上是正式及語頭時送氣強一些,語中送氣弱一些(這樣省力)。
但就這點小區別可逃不過咱們中國人的耳朵^_^習慣了“聽氣辨義”的中國同學一下子就聽出來這兩種情況下發音是“不同”的,然后順著普通話的思維冒出問題:這個た發得明明是一會兒ta一會兒da,怎么會有兩個不同的音?日本人則認為中國人太認真了,在一個無關緊要的吹氣問題糾纏不清,他可未必知道中國人就是靠聽吹氣來過活的,當然要摳著點了^o^
日語中的濁音是不送氣的。如果只是有關清音吹氣與否的話,仍然不構成大問題。但另一點關鍵的是:日語濁音如だ等是從來也不送氣的。對送氣敏感的中國人只注意到了它不送氣的一面,于是就認為它等同于普通話的“搭”,再加上清音假名た也有不送氣的情況,這樣二者就易弄混。而日本人潛意識中只注意聲帶是否振動,所以他們能聽出是だ而非不送氣的た。
英語與日語相同,也是靠清濁分辨輔音的。想來student中第一個t到底怎么發是很多人初學時的問題吧~答案是一樣的,t一般發送氣音,只不過在s之后爆破時不易送氣了而已,但仍然還是清輔音。
*關于“連濁”(連濁):連濁是指在復合詞中,當后面一詞的首音屬于[k],[s],[t],[h]時可能變為對應濁輔音的現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具體應該在何時產生連濁在語言學中還未有定論,而且同一個詞有人會連濁亦有人不連濁,總體上日本東部傾向于連濁多而西部少。其原因有可能是因為傳統“和語”中詞頭不能有濁音引起的,此時形成復合詞時的連濁現象可起到表示結合符號的作用(類似德語復合詞的所有格變化,朝鮮語復合詞的“間s")。
雖然不能預測何時會發生連濁,但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況時不會發生連濁:1.漢語詞,外來語詞不發生連濁。即只有和語(包括極少數一般化的漢語詞)可能發生連濁。2.后一詞含有濁音時不產生連濁。前一詞含有濁音時也較少連濁。3.前一詞不是修飾后一詞,即二者意義是并列的時候,不連濁。
一句大實話,但未必人人都意識到了:人類的語言是有一定容錯性的。只要不影響字義,一個音的音值就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變動而同時都被認為是標準的。但人類語言對音素的劃分各不相同,在A語言中很寬范圍內都能被認為是同一個音的,在B語言中就可能被嚴格劃分成好幾個標準音,變動范圍大大縮小。此時說A語言的人學B語言就比較痛苦,而說B語言的人學A語言則會產生所謂“標準音是哪個”的疑惑。例:普通話中分為sh和x聲母的,英語中就只有一個[∫],所以說英語的人學習普通話就不好分清“施”“西”,同時中國人讀英單詞she時就會產生一些分歧.
日語語音學習;連濁連濁(れんだく):二つの語が結びついて複合語をつくるとき、あとの語の始めの音が濁音に変化すること。たとえば、「つち→かなづち」。連濁:指兩個詞相結合構成復合詞時,后一個詞的頭一個音節變成濁音。如“つち→かなづち”。
例えば、「園」という字は単體では「その」と読み、決して「ぞの」とは発音されません。しかし「窪園」や「花園」などのように「園」の前に別の語が接続して複合語を形成すると「ぞの」と読むようになります。このように、語の先頭が清音と濁音の対立を持った音(たとえば「園」の「そ」)であるときに、これが他の語に後接すると濁音に変わることを「連濁」と呼びます。
比如,“園”這字單獨讀作“その”,絕不會發音成“ぞの”。但是像“窪園”和“花園”等詞里的“園”字,因為前面接有其他詞語從而形成復合語時,就要讀作“ぞの”。像這樣,針對詞語開頭的發音是發清音還是濁音這一問題(如“園”的“そ”),如果前面接因有其他詞語而變濁音,這種現象就叫做“連濁”。
連濁は必ず起こるとは限りません。たとえば「玉(たま)」は「100円玉」、「赤玉」などは「だま」と濁って読みますが、「勾玉(まがたま)」や「水玉(みずたま)」は濁らずに「たま」と発音されます。実はこれらには規則性があることがわかっています。それは例えば、前に來る語に濁音が含まれていたり、清音の後ろに濁音が存在すると連濁が起こらないといったものです。たとえば「水玉」は「玉」の前に濁音「ず」があり、これが連濁を阻んでいます。
連濁不一定都會發生。好比“玉”在“100円玉”、 “ 赤玉”等詞中雖然讀作“だま”,但是在“勾玉”和“水玉”中不發生濁音化,發音為“たま”。實際上,這里面具有規律性。比如,前面的詞中包含了濁音,或者清音的后面存在濁音的情況下不產生連濁現象。例如“水玉”的“玉”前有濁音“ず”,因此就不產生連濁。
ただし連濁には例外も少なからず存在します。とくに和語の連濁に関しては諸説が存在し、完全な規則體系はまだ発見されていません。例えば「窪園」も「その」の前に「ぼ」があるため、原則としては「くぼその」となるはずですが、「くぼぞの」という読み方も普通に存在します(「くぼその」という読み方もないわけではありません)。 但是在連濁現象中也有不少的例外。特別是關于和語的連濁就有好幾種說法,目前還沒有發現完整的規則體系。好比“窪園”的“その”前也因為有“ぼ”,原則上應讀作“くぼその”,但是“くぼぞの”這種讀法也普遍存在(并不是沒有“くぼその” 這樣的發音)。
連濁は複合語の一體性を高めるとする見方があります。このような見方をした場合、「窪園」は「窪」と「園」という語の複合という意識が薄れ、「窪園」でひとまとまりになっているという意識が働いた結果、連濁が起こっていると考えることもできます。有人認為連濁可提高復合語的一體化。按這種說法來看,就“窪園”一詞而言,它由“窪”和“園”兩詞復合而成的意識變弱,人們認為“窪園”本身是完整的一個詞,在這樣的意識下,雖然「窪」里也有濁音,但還是發生了連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