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是發音優美的語言。在語言學上,評價一種語言的發音是否優美,有一個公認的標準,那就是輔音數量和元音數量的比例,比較合適,*好是一比一,比如“さくら”,它的發音是 [s]a[k]u[r]a,一個輔音帶一個元音,正好是一比一,很規范,這樣的語言,發音就好聽。所以,在國際語言學界,日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是三個普遍被認為的發音優美的語言。
連濁(れんだく)”是指在日語復合詞中,后方詞素的*初的清音變成濁音的現象。來源于名詞的助詞中也能看到這種現象,如「ぐらい」「だけ」「ばかり」。在復合詞中,如果后方詞素以清音/k/, /s/, /t/, /h/中的其中一個開頭,將分別按以下規律產生變化。其中前面三個是單純的有聲化,而至于第四個,由于在日語歷史中有過p->h的變化(唇音退化),可以說是不符合規律的。k->g s->z t->d h->b

根據傳統,連濁屬于“被夾在元音中的音會有聲化”這種同化現象中的一種,由于和語的語頭原本不能是濁音,因此人們認為連濁通過清音濁化起到了表明該詞是復合詞的作用。另外,/g/音在日本東部的很多地區會變成鼻濁音,在東北方言中/d/音之前等處也會伴有鼻音。根據《日本大文典》等資料,帶有前鼻音的發音在古時應用得更加廣泛。

因為這一點,有人認為連濁是置于詞語之間的「の」的殘留形式,有人認為連濁是插入了鼻音(輔音插入),另有一說認為這與菲律賓等南島語族中通過在單詞間加入鼻音來表示復合的用法有關聯,但不知道哪種說法是準確的。
連濁并不是必然發生的,而是會因各種各樣的條件被阻止。但是每個條件中又都有例外,而且就算沒有阻止條件,也有很多詞語會偶發性的不發生連濁。因此,至少在現代語里,連濁是否發生是完全無法預測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阻止連濁的條件。
連濁在原則上只限于和語(固有的日語詞),漢語(音讀的漢語詞)和外來語不發生連濁。但是,在漢語中也有一部分已經被一般化和日常化的詞語會發生連濁。かぶしき+かいしゃ→かぶしきがいしゃ(株式會社) ふうふ+けんか→ふうふげんか(夫婦喧嘩)從西方引進的外來語幾乎都不發生連濁。其中的例外有比較早期的時候從葡萄牙語中傳入并固定下來的「あまがっぱ」「いろはがるた」等發生連濁的詞語。
如果復合詞的后方詞素中已經包含了濁音,連濁會被阻止。這被稱為Lyman(ライマン)法則。本居宣長也指出了這種現象。はる+かぜ→はるかぜ おお+とかげ→おおとかげ 但是,也有「なわばしご」等極為稀少的特列。另外,也有說法稱在以前,前方詞素中包含的濁音也會阻止連濁。在「ながしま(長島)」和「なかじま(中島)」等例子中可以看出這種痕跡。
在由三個以上詞素構成的復合詞中,如果某個詞素先與右方的詞素結合,那么該詞素不發生連濁。「おじろわし」(尾白鷲):{〔お+しろ〕+わし}因為是“白尾的,海雕”(尾が白い、鷲),所以要連濁。 「もんしろちょう」(紋白蝶):{もん+〔しろ+ちょう〕}因為是“有花紋的,白蝶”(紋のある、白い蝶),所以不連濁。.語義的限制如果前方詞素對后方詞素不是起到修飾作用,而是兩者語義并列,那么不發生連濁。くさき(草木)、としつき(年月)
在姓氏中,有的包含連濁和不連濁兩種讀法。普遍認為在日本東部連濁的情況比較多(「山崎」在日本東部讀作「やまざき」,在日本西部讀作「やまさき」)。比起不連濁的詞語,發生連濁的詞語有著比較強的口音變單調的傾向。不知道大家學日語時會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清音濁化”,比如說:明明聽到的是濁音,實際上確實清音,如“謝謝”ありがとう會錯聽成ありがどう首先標準日本語中沒有清音濁化現象,區別于連濁。
漢語普通話中沒有濁輔音,而是習慣靠輔音的送氣與否來區分字義,如:爸/怕,而對于真正的清濁之分則不太敏感,如:爸/怕(輕聲),所以習慣說漢語的中國人對于送氣與否很敏感,而日語中不存在靠送氣與否的區別,相對的主要是靠聲帶的震動與否區分清濁(ta與da),即清音假名既可送氣也可不送氣,日本人說話時哪種方便就發哪種,習慣上是正式及語頭時送氣強一些,語中送氣弱一些(這樣省力)。
對中國人而言,當清音ta送氣強時,第一反應是清音;當清音ta送氣弱時,則敏感的反應為是不送氣的濁音da(因為日語中的濁音是不送氣)。但在日本人看來這個區別不大,日本人潛意識中只注意聲帶是否振動,所以他們能聽出是だ而非不送氣的た。按送氣來區分da和ta,則如下:漢語:---搭---|--他- 日語:-だ--|---た---(中間重復的區段即誤認為是濁音da)因此,中國人學習日語會覺得有些地方輔音在句中有的時候清,有的時候濁。
連濁是指在復合詞中,當后面一詞的首音屬于[k],[s],[t],[h]時可能變為對應濁輔音的現象,如あお+そら=あおぞら 基本可以肯定在以下情況時不會發生連濁: 1.漢語詞,外來語詞不發生連濁。即只有和語(包括極少數一般化的漢語詞)可能發生連濁。2.后一詞含有濁音時不產生連濁。前一詞含有濁音時也較少連濁。 3.前一詞不是修飾后一詞,即二者意義是并列的時候,不連濁。
所謂“清音濁化”,是指語流中本應發為清輔音(unvoiced,發音時聲帶不振動)的音素,在前后語流的影響下變為濁輔音(voiced,發音時聲帶振動)的現象。這個現象在許多語言(包括漢語普通話)中都是客觀存在的。
清輔音的發音比較清脆響亮,它主要靠氣流經過發聲部位產生的聲響(如擦音s,h,爆破音p,t,k)而被他人察覺。而濁輔音一般比較低沉,它除了發聲部位對氣流的影響外,同時聲帶要振動。因為人的聲帶位置在下咽部,故濁輔音一般會感覺低沉些。
二者的區別可通過“竊竊私語”來判斷:能夠在小聲講話時保持原樣聽感的是清輔音,而濁輔音此時要么被化為清輔音,要么就相對顯得“聲音很大”。當然所謂清濁也并非兩極分明、非清即濁,它是有一個清濁程度的。如普通話的“爸”聲母很清,日語的バ、美式英語的ba就比較濁(算是半濁音),法語與英式英語的ba就已經算是全濁音了。美聲唱法演唱的中文歌曲大部分也都是相當濁的,所以感覺比較重,可以給大家一個“濁音化”大致的印象。
普通話中大部分念輕聲的爆破音聲母(b,d,g)音節可認為是一定程度的“清音濁化”(自然地發出),如“爸爸”的第二個字。這個字本身念得較低,又受前后a元音的影響,故產生一定程度的濁化現象。要注意的是,標準普通話(即《漢語拼音方案》)中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濁輔音的。


在線咨詢:
點擊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