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答案:
機遇與挑戰并存
近年來,跨專業研考隊伍日益壯大。對于這類考生而言,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
隔壁家的小蝸牛的回答:
1、用交流的眼神去看復試老師。在進入復試現場的時候,一定不要一直盯著桌子、或者天花板回答問題。你記住哦,在你的正對面坐著幾個復試老師,要多余他們進行眼神交流,不要擔心什么。也不要刻意的把自己的眼神才時間的注視一個老師,都要關注到,讓在座的老師都知道你在認真的回答問題,讓他們看到你的強大。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身體也不要刻意的抖動、不要有太多的小動作等等。
2、保持微笑的面孔,當你回答老師的問題,回答完畢后,可以微微一笑,示意老師開始下一題可以,但也不要表現的過于興奮,否則會適得其反。
3、回答的要有條理性。回答問題一定要有條理性,不要想到哪就說到那,這是萬萬不可取的,如果自己不知道怎么回答,可以快速的思考幾秒,然后在進行回答,回答要有知識框架,條理性。
4、在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一定要利索。在面試的第一步就是要介紹自己,實際和推銷一樣,把自己推銷給復試老師,所以要簡潔一些,這樣就不要耽誤接下來的其他的環節了,要注意斷句與停頓。尤其是英語介紹自己,不要重復哦,要不老師也會聽不懂的!
5、自己的普通話不好,不用擔心,但是吐字一定要清晰,聲音洪亮,這些都是可以練習的,不要不好意思哦,自己一定要與他人進行外語表達能力。
6、多讀一下專業最近兩年的文章,在復試的時候,很多的老師會問你這個問題,還會讓你來談談你對未來的一些看法,看一下你是否關注專業的發展。
網友的回答:
按照培養類型,研究生分為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學術型學位研究生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而專業學位研究生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考慮到這兩種類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和方式各有側重,《評審辦法》中對二者的評審標準要求不同。對于學術型研究生,評審標準應偏重考察其科研創新能力和體現創新能力的科研成果;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評審標準應偏重考察其專業實踐能力和適應專業崗位的綜合素質。
6.研究生在基本修業年限內能否多次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獲得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還能否同時獲得研究生學業獎學金?
張三和李四的回答:
主要集中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60.39%)、“制造業”(10.96%)、“教育”(5.52%)、“金融業”(4.41%)。
劉老師的回答:
對于報考經濟類的考生朋友來說,我的建議是:對于明確的專業課考察范圍,僅僅掌握書本上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要把一些相關知識搞通、弄懂。對于基礎知識,更是不能疏忽大意,因為即使再偏再難的題目,最終也是要靠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來解決的。對專業課指定課本的讀法,可以以書前的目錄作為一個提綱,在把課本精讀兩遍之后,拋開課本,自己要能把這個提綱擴充形成體系,必要的時候,參閱其他的專業書籍以加深理解。
張三和李四的回答:
完成課程學習,順利畢業后,獲得碩士學位證書和碩士學歷證書。
劉老師的回答:
1.在就讀學校的自習室或圖書館
利:環境熟悉,不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適應新的環境。同時,條件好一點的學校都有考研專用自習室,不用每天背著大量的復習資料“東奔西走”。而且對于應屆考生,還得兼顧考研與上課,在就讀學校復習就成為最好的選擇之一。
弊:每個學校的考研專用自習室座位都是有限的,沒有搶到的同學就得去普通自習室,而普通自習室使用時間不夠穩定,所以考生需要不斷地更換自習室,這不但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還有考研書籍筆記丟失的風險。而通常圖書館開館的時間比較短,并且節假日或者周末一般都會閉館,影響復習的進度。
2.在宿舍或出租房
利:這里說的宿舍或出租房是指少有人打擾的小空間。在這里面復習的好處就是復習時間自由,學習和休息幾乎不受他人干擾,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而且每天不用為外出穿衣和收拾臉面浪費時間,擠出來的時間就可以多背幾個單詞了。
弊:在這種備考場所,因為脫離了復習的大環境,一些自制力不太強的同學往往管控不住自己,把時間浪費在玩手機和一些不必要的放松上面,從而影響備考狀態。
3.在家
利:飲食起居有人照顧,不用浪費太多時間在占座打飯等瑣事上面。有自己獨立的學習空間,硬性條件較之其他場所更為明顯。
弊:在家學習對自制力有很高的要求,舒適的環境更易讓人產生惰性,因此準備在家備考的考生要制定更加嚴密的學習計劃,千萬不能圖一時的安逸而耽誤了學習。
4.在報考學校的自習室或圖書館
利:有部分目標明確的考生更愿意選擇在目標院附近備考,因為這樣有機會去親身聽聽理想導師的課程,結識一些往屆的學長學姐,吸取經驗,甚至可以在面試之前提前讓導師對自己有個印象。
弊:經濟成本大,環境陌生,考生需要時間適應,且容易將時間花費在生活瑣事上。
劉老師的回答:
金融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也要注意運用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金融問題。這就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在對理論知識進行了再復習與再發現之后,我們要開始進行大量的題海練習。通過練習,找到屬于自己的答題方法和答題技巧,而且通過練習,可以發現自己對金融知識點的哪塊掌握不夠,從而找到自己的薄弱點,進行再學習、再思考、再回到書中。這樣在書本和練習中來回,一定有收到好的效果。此外,一定要注重我們的歷年真題。在復習的過程中,要把真題做三遍以上是必須的。真題之所以為真題,是因為它的價值。在分析真題的過程中,針對真題中所出現的問題,找原因,找到正確地解題方法。
最后,感知考察范圍,復習重點章節,適當模擬。
劉老師的回答:
“三助”崗位津貼:由高校管理
“三助”崗位津貼指的是助研、助教、助管津貼。高校按規定統籌利用科研經費、學費收入、社會捐助等資金,設置研究生“三助”崗位,并提供“三助”津貼。原則上,助研津貼主要通過科研項目經費中的勞務費列支,助教津貼和助管津貼所需資金由高校承擔。
張三和李四的回答:
解決拖延癥的最重要一步,是知道你如何達到你的大目標,然后忘記你的大目標。大目標是個崇高又很容易讓人失去信心的玩意,比如說你的大目標是減肥30斤,堅持鍛煉了一周,才減掉了2斤,你很容易就放棄了減肥這一念頭。考研也是如此,不提復試不說調劑,光是專業課都夠人頭大的。當你看到堆積如山的復習資料時,很難鼓起攀登的勇氣。所以你要把你的復習資料都藏起來,拿出一張紙,制定目標。更多考研精華資料、實時資訊、經驗分享請加考研交流群QQ:233904821。
李老師的回答:
1.2019年碩士研究生報名仍采取全國統一的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相結合的報名方式。
(1)網上報名:2018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補報,也不得再修改報名信息。網上預報名時間以教育部公告為準,每天9:00-22:00。
隔壁家的小蝸牛的回答:
第二部分報考點設置、報考點要求及現場確認程序
(一)報考點設置
海南省共設5個報考點:海南大學儋州校區報考點(代碼為4602)、海南大學海甸校區報考點(代碼為4603)、海南師范大學龍昆南校區報考點(代碼為4604)、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三亞校區報考點(代碼4605)和海南醫學院報考點(代碼4606)。考生在網上報名時必須在報名系統中選擇一個報考點。
(二)報考點要求
1.擬選擇海南省報考點報考的考生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1)海南省省內普通高校的應(往)屆畢業生;(2)海南省生源在省外普通高等學校就讀畢業的應(往)屆生;(3)工作或戶口所在地是海南省的其它考生。
2.選擇海南省報考點報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游管理、圖書情報、工程管理、審計等專業學位的考生必須選擇海南大學儋州校區報考點(代碼為4602)、海南大學海甸校區報考點(代碼為4603)、海南熱帶海洋學院三亞校區報考點(代碼4605)或海南醫學院報考點(代碼4606)。
Tom和杰克的回答:
報名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人員,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二)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三)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四)考生學業水平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舉辦的成人高等學歷教育應屆本科畢業生)及自學考試和網絡教育屆時可畢業本科生。考生錄取當年9月1日前必須取得國家承認的本科畢業證書,否則錄取資格無效。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后滿2年(從畢業后到錄取當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的人員,以及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學業要求的,按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4.已獲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員。
在校研究生報考須在報名前征得所在培養單位同意。
袁老師的回答:
每年的捐資額度依據2019級至2022級本科生當年的學費總額,并以每年一億元人民幣為資助上限。
alexpascal的回答:
學業獎學金:名額分配向基礎學科和國家亟需的學科傾斜
megou的回答:
從宏觀到微觀,從高到低,從大到小,按圖索驥,建立思維導圖,搭建知識框架,從而實現對所有的考點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張老師的回答:
當今正處于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許多政府部門對計算機技術人才的需求很大,并且計算機技術人才所能涉獵的部門范圍也很廣,許多看似和計算機并不相關的部門也會設立計算機專業可以報考的崗位。
李老師的回答:
這樣看來,山西確定高校按照4月初進行開學準備,還是非常慎重的。
目前,全國除湖北外,大多數省份疫情同山西類似,預計全國其他地區的高校開學時間不會晚于4月初。
alexpascal的回答:
復試是考生在通過初試的基礎上,對考生業務水平和實際能力的進一步考察。復試時間、地點、科目、方式由招生單位自定。復試辦法和程序由招生單位公布。復試一般在5月上旬前結束。研究生復試主要考:英語聽力、英語面試;專業課筆試、面試;綜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