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在職法律資格考試培訓排名前十大名單匯總公布
東莞法律資格考試培訓學校,我們針對想要通過法律資格考試考試的學員開設法律資格考試培訓課程,為學員提供多種班型,不同的班級有不同的課程內容及教學服務,滿足學員全方位的學習需要,面授+網課的形式,學習更加靈活便捷,學員享受充分的自主性。
東莞法律資格考試培訓學校,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集互聯網教學、面授教學、融合式教學、學習平臺及應用研發、圖書教材出版發行于一體的大型知識服務實體。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幾類職位要求具有較高的法律素養。另外,通過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不僅僅可以當行政機關的公務員,還可以參加法官考試,參加檢察官考試,更可以當一名職業律師。因此,法考的含金量,可以說是比較高的。
報考條件享學歷放寬
《公告》明確,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放寬地區可以將報名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學校本科學歷,這是一項特殊政策,在一定時期內適用。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取得高等學校本科及以上學歷即可,不論是否為法學專業,也不論是否為全日制學歷,也不要求具有三年法律工作經歷。
(即:非法本可以報考,無論是否為2018年4月28日前入學。)
C證升級A證放寬政策
法考改革之前證書類別有A證、B證、C證,改革后原法律職業資格B證已經取消,只有A、C兩類證書,但是已考過司法考試的考生,證書不受影響。符合放寬政策的考生客觀題或者主觀題考試成績中有一個只達到放寬合格分數線的只能申請授予C類法律職業資格。取得C證,不影響A證的取得,即C證還可以再升級為A證。
考試科目
法考通常分兩次組織進行,一次為客觀題考試,順利通過后可參加后續主觀題考試,其中客觀題考試分試卷一與試卷二,測試科目分別為:
試卷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客觀題復習規劃:
第一階段:先鋒階段【現在-3月中旬】
學習科目:民、刑、行政、民訴
基礎階段的考生主要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聽課劃重要考點做筆記,跟哪個老師的課就用哪個老師的講義。第一輪復習主要是大致熟悉各科目內容。
抓大放小 已經很不明智了
2018年法考改革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法考的客觀題數量由司考時代的300道變為200道,卷一和卷二各100道題。雖然題目僅僅為司考時代的三分之二,但根據近兩年的題目來看,所涉及的考點范圍不降反升。
知識點都沒記清楚,又要練習答題模板,整個人處于十分焦慮的狀態。所以如建議前期備考客觀題時一定要踏踏實實學好。
最后、善于整理筆記
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幫助自己建立知識體系,加深記憶,讓整個學科體系脈絡更清晰,對后期的復習鞏固會很有幫助。筆記的記錄結果最好是達到:后期復習時,看到一個題目立馬可以在大腦里定位到該知識點的位置,整章的相關知識點基本都可以準確記憶。
通過法考可以從事法官、檢察官和公證員等工作,鑒于司法考試大改革,在原有人群范圍的基礎上新增加了法律顧問、仲裁員以及政府部門中從事行政處罰決定審核、行政復議、行政裁決等人員也要通過司法考試才有資格上崗。
法考考試報名條件有兩種:
一、老人老辦法(2018年4月28日之前入學):
改革前已取得學籍(考籍)或者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可以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本科及以上學歷包含:統招、自考、成考、網教、函授、電大、軍校(學信網可查)不限制專業均可報名。
二、新人新辦法(2018年4月28日之后入學):
1: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法學類本科學歷并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
2: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并獲得法律碩士、法學碩士及以上學位;
3: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非法學類本科及以上學歷并獲得相應學位且從事法律工作滿三年。艱苦邊遠地區可以將報名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學校本科學歷。
命題趨勢如何?抓大放小還靠譜?
雖然法考是一個含金量非常高的證書,但是其考試難度不容小覷。民法的內容龐雜、刑法的注重理解等學科特點,足以讓考生們望而卻步。尤其是自2018年法考改革后,考試的趨勢更是有所變化。
備考客觀題
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客觀題考試共兩卷。分為試卷一、試卷二,每張試卷100道試題,分值為150分,其中單項選擇題50題、每題1分,多項選擇題和不定項選擇題共50題、每題2分,兩張試卷總分為300分。
就業方向分析:
1、進入司法機關成為公務員(有資格報考檢察院、法院/實習兩年可以成為公證員)
C證升級A證放寬政策
法考改革之前證書類別有A證、B證、C證,改革后原法律職業資格B證已經取消,只有A、C兩類證書,但是已考過司法考試的考生,證書不受影響。符合放寬政策的考生客觀題或者主觀題考試成績中有一個只達到放寬合格分數線的只能申請授予C類法律職業資格。取得C證,不影響A證的取得,即C證還可以再升級為A證。
東莞法律資格考試培訓學校,公司成立以來,不斷強化自有師資隊伍建設,打造精致課程和教輔產品,自主研發各種智慧學習平臺(應用)助力高效學習,深化屬地教學管理和 1V1 個性化服務,整合社會優質資源搭建人才交流和企業合作平臺,為每位學員提供包括政策咨詢、教學輔導、學習規劃、備考答疑、 就業指導等在內的個性化 “一站式”服務,建立了完善的教育和職業循環發展服務體系。

